网上炒股杠杆申请开户_炒股杠杆申请_炒股杠杆官网开户-城事记忆·天南海北大坝人|马春三:任劳任怨的钻机工
你的位置:网上炒股杠杆申请开户_炒股杠杆申请_炒股杠杆官网开户 > 炒股杠杆申请 > 城事记忆·天南海北大坝人|马春三:任劳任怨的钻机工
城事记忆·天南海北大坝人|马春三:任劳任怨的钻机工
发布日期:2024-05-28 02:31    点击次数:128

城事记忆·天南海北大坝人|马春三:任劳任怨的钻机工

口 文/王绵民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宋代王安石这首《黄河》诗中对黄河的泥沙浑浊以及洪水肆虐时的惨状进行了生动描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然而每当洪水泛滥时,又让许多人饱尝流离失所的艰辛。

“治国先治水”,治理水患是为人民造福的一件大事,根治黄河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最为重视的一件大事。1952年,毛主席在视察黄河后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5年,“黄河流域规划”完成,选定在三门峡修筑集防洪、发电、灌溉于一体的水利枢纽工程——黄河三门峡大坝。

吴作人《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油画

1955年12月,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成立。1957年4月13日,打响了向黄河开战的第一炮,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各路精英涌向三门峡,同时又临时招募了许多新人,这些建设大军如千军万马,满腔热血地投入轰轰烈烈的大坝建设中,马春三就是这支建设大军中灌浆队的一位普通的钻机操作工。

从2023年4月份开始,以董建华老师为首的志愿者们,抢救性采访第一代大坝建设者。对这项工作,我一直心存敬佩。三门峡市因大坝而兴起,可以这样说,没有三门峡大坝,就不会有今日的三门峡市。但是,大坝是谁建设的?当然是建设者们,尤其是第一代建设者,他们是大坝建设最大的功臣。其实,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些建设者,就没有至今伫立在滔滔黄河中的第一坝,没有万里黄河第一坝就没有今天的三门峡市。所以,把他们所经历的激情岁月形成文字留下来,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曾数次向董建华老师申请,给我机会,我要参与这项活动。也曾写过一篇教育战线上大坝建设的亲历者张明学老人,但总觉意犹未尽。这次,我终于又等来了机会。

2024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二,第二天就是传统中的祭灶节了。因刚刚降了一场雨雪,路面还有些湿滑,与董建华老师约好下午三点在黄河路五街坊小区门口会面,一起去采访马春三老师傅。

我早早就从家里出发了,准时赶到黄河路黄北五街坊大门口,此刻董建华老师已经等在那里。我们进到小区,这里保持着原来的叫法,小区不叫小区,叫“街坊”,这是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大坝人最喜欢的称呼,“街坊”二字,让人感到亲切,大概取义于“街坊邻居”之说吧?

我们爬楼梯上去,敲门。一会儿,门开了,门里站的是两个非常和善的老人,马师傅和爱人王姨。

进得门后,马师傅和王姨客气地给我们让座。董老师要为我们拍张照片,王姨以不爱照相为由推辞了。董老师只得给我和马师傅两人拍了一张合影照。

作者王绵民(右)和马春三

马春三师傅家在南阳方城县农村,高小毕业后,恰遇三门峡大坝开工建设。1958年9月,大坝指挥部派一位名叫孙英的到他的家乡招工,那年马春三18岁,报名后随即来到了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工地。

对于新招来的工人,大坝指挥部要组织他们进行培训。马春三师傅回忆,所谓的培训也就十几天的时间,除了要对新人进行安全教育以外,最主要的是请有经验的师傅手把手地教操作技术。

他被分配到灌浆队钻孔班,学习操作钻机。灌浆队队长姓刘,第一任班长是刘书堂,机长马西斌。

问起灌浆队具体的工作内容,马师傅说:“灌浆队就是负责在第一层大坝浇筑完毕后,为了填充大坝底层岩石之间的空隙,用钻机把水泥坝体钻出直径91毫米,深10多米的钻孔,然后灌浆工用机器借助压力往孔里注入水泥浆,为的是把坝底的岩石缝隙填实,使大坝与坝底的石头基础紧密结合起来。”

灌浆队有两个班,一个灌浆班,一个钻孔班。年轻的马春三属于钻孔班。他们班有5个机组,每个机组有13、4个人,这些人再分成三个小组,因为他们是三班倒工作制。为了赶工时,人歇机器不能歇。当时使用的钻机型号是200—40,用电做动力。大坝的左右岸都要打孔,有大小面之分,他们按照分工去钻孔。钻孔的间距和行距都是有技术员设计好的,呈梅花形状排列。

操作钻机经验很重要,遇到坚硬的岩石或者钻具堵塞,只空转不往下钻的时候,就得凭经验判断。马师傅讲,要想判断钻头是否有进尺,凭的是手感。如果双臂有震感,就是钻具在工作,如果感觉不到震感,说明钻具没有往下钻。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岩芯掏出来,再添加一些铁砂,然后重新启动机器,如果还不行,就得更换钻具了。

他们的工作量是按进尺计算的,就是钻机所钻的深度。马师傅回忆,当两个班交接时,不但要交代清楚机器的运行状况、有无故障、是否维修、维修是否完成等内容,还要把钻具提出来,把当班的进尺量准确,记录清楚。每个班所钻的进尺有多也有少,遇到坚硬的岩石,一个班只能钻2—3米,顺利时也钻过7—8米,不过这样多的进尺很少。当时灌浆的质量验收也是靠随机钻孔,取出岩芯,检测填充的是否达标。

钻机工作靠钻具,还需要辅助材料铁砂,主要起增加摩擦的作用。一开始启动机器时,需要的铁砂量较多,得半斤到1斤左右,钻具一旦钻入坝体里,铁砂的用量就少了。打钻时,还需要通过钻具连接一根水管,在钻机工作时不停地给钻具供水。钻具转动时,靠水冲动铁砂,钻具才能往下打进尺。

灌浆需要水泥,运送水泥的车辆开不到施工地点,水泥就需要他们自己从卸车的地方扛过来,一袋水泥百十来斤,那时,他们都是年轻小伙子,扛起水泥谁也不示弱。马师傅说,扛水泥的经历至今还历历在目。

灌浆用的水泥浆是不掺任何辅料的,只用水泥和着水搅拌。灰浆需要自己搅拌好,再由灌浆工操作机器往孔里灌注。开始用稀浆,越往后越稠。灌注前还需要往孔里填一根直径1寸粗的橡胶皮管子做塞子,管子上头还要再连接一根1.5寸粗的管子,通过粗管子与机器连接。机器的压力很大,水泥灰浆就是靠着这强大的压力,顺着塞子被注入坝底。

灌浆队的工作环境恶劣。坝体低时,工人们是露天作业,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极寒的冰雪天气,工作昼夜不停。夏天的酷热让人难以忍受,可工人们却要在这样的天气下工作。头顶的烈日火辣辣地照射着,脚底下大坝的水泥面又反射出超强的热量,他们的皮肤都被烤得黝黑,额头上的汗水一滴接着一滴地滑落。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几乎能拧出水来。下雨时,他们穿着雨衣、雨鞋打钻。冬天的寒冷刺骨,他们身穿厚重的工作服,手套里的手指都冻得麻木,但是他们却一刻也不停止作业,与风霜雨雪酷暑严寒搏斗,与时间赛跑。为了完成任务,为了交付工程,他们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工作环境,默默地坚持着。再后来,大坝的高度增加了,他们的施工点处在大坝底层的廊道里,那里虽然不是露天作业,但是空气流通不畅,依然是夏热冬冷,阴暗潮湿,再加上每天与水泥打交道,往往一个班下来,浑身都是水泥浆。长期处于恶劣的施工环境,对工人的身体损害很大,很多工人腿脚肿胀,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病。

那时,工人们思想觉悟很高,很多人都是战争年代过来的,他们非常珍惜眼前平静安宁的生活。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如何快速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了大家迫切关注的焦点。为此,大家都充满斗志、激情与干劲。马春三所在的班组,都是能吃苦的工友们,他们配合默契,默默地奉献,从来没有一个人发过牢骚,再苦再累,也没人打过退堂鼓。

我曾看到过一则周恩来总理关心灌浆工的感人新闻,这则新闻不但印证了灌浆工人工作条件的艰苦,也从侧面反映了灌浆工人们忘我的工作激情:

1959年10月,周恩来总理第二次视察三门峡大坝工地,来到工人群众中间,和一位灌浆工人谈心时发现,工人的腿有些肿胀,就关心地问:“你的腿怎么有些肿?”灌浆工激动地说:“总理,不碍事,灌浆工一天到晚和水泥打交道,肿腿肿脚是常事。”周总理再三叮嘱他一定要保护好身体。事后灌浆工早把腿肿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但周总理却一直挂在心上,他从北京派来了由卫生部、水电部、劳动部等八个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来到工地了解灌浆工的情况。在总理关怀下,国家制定了《灌浆工种劳保制度》,并从北京调来了医疗器具和药物,在工地设立了医疗室。后来,周总理又来三门峡视察时,还关切询问灌浆工的保健情况,工人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说起周总理来大坝视察的事时,马师傅遗憾地说:“太不凑巧,周总理几次来,都是赶在了我下班不在工地,所以没能见到总理。”但是,在总理的关怀下,给灌浆工配备的物资他记得很清楚,不但有劳保用品,还有御寒的皮衣皮裤、棉衣棉裤等。

当问起他在建设大坝时的待遇问题时,马师傅表现出了一种非常乐观的精神,“我没感觉到有多苦,最起码能吃饱饭,我们一个月发48斤粮票呢。虽然工资很低,一个月才17块钱,但是那时候钱当钱花,没有过多的花销,一个月下来还能节省下来2块钱。

“当时你们住在哪里?”“我们就住在坝头的山上,上班需要步行过去。说是几点接班,其实每次都是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大家都很自觉,都是提前接班,每天几乎都是提前一个小时从住处出发,绝不误点。”

1959年是大坝浇筑最繁忙的时候,浇筑仓号时,为了节省水泥和沙石,就动员工人背毛石,指挥部还给全体职工开了动员大会。

马师傅的爱人王青鸢,原来在斜桥化工厂上班,后调入纺织厂,经与马师傅在一起工作的表叔康为华介绍,二人相识并结婚。在马师傅给我们讲述时,王姨在一旁不时插上一两句话。感觉到,马师傅和王姨感情非常好。

马春三师傅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其先进事迹曾三次登上工程局报纸,多次被评为局先进工作者,还获得过灌浆队先进称号,后来还任过班长。关于这点荣誉,马师傅看得很平淡。

马师傅说,在大坝上工作期间,曾有短暂时间调过去操作风钻,风钻粉尘大,对身体危害也很大,长期操作风钻,最容易患矽肺病。马师傅还曾于1964年,去陆浑水库工作了一年,在那是打预制板,工作也相当辛苦。1979年,又被派往故县水库工作,仍旧是在灌浆队干钻孔,直到1992年退休。

问起曾经一起工作的工友,马师傅沉痛地说,大都不在了。曾经的脑梗让他难以回想起当年工友的名字,在老伴王姨的提示下,他想起来了几位:一个班的工友是丁运海,在一起相处的同事,不是一个班的有朱绍庐、张仲波。

马春三师傅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钻机工,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担当,是闪耀在他心中永不磨灭的大坝精神。三门峡人也永远记得大坝建设者顽强的意志力与坚韧不拔的大坝精神。

三门峡大坝,是屹立在滔滔黄河水中的一座丰碑,是为大坝建设者竖立的丰碑。而这座丰碑,恰恰又是无数个像马春三师傅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用血汗筑成的,作为三门峡人和大坝的受益者,我们要永远记住并感谢他们。

作者简介:王绵民,笔名恒笙,中共党员,供职于中铝中州矿业有限公司。三门峡市作协会员、虢国文化研究会会员、三门峡市直作协理事、渑池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君笑文园》副主编。作品常见于《三门峡日报》《中国铝业报》《中州铝业报》《洛神》《仰韶》等报刊,在《学习强国》发表作品多篇,偶有获奖。喜欢借一支素笔,书写平凡的人生。

王姨马师傅马春黄河大坝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资讯